在守正创新中深化发展 不断增强巡视巡察震慑力穿透力推动力
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向美国华盛顿州中学师生代表回赠新年贺卡
推进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丨常态长效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浅谈神农架法治文化建设发展与功效

发布时间:2018-01-08  来源:中国法制新闻网  字体大小[ ]

   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法治精神培育需要通过大力进行法治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将法治理念深入人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这是对依法治国进行的全面部署。在山区如何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打造好法治文化建设,并借助法治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这一话题值得深思。神农架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目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亚洲生物多样性永久性示范基地、世界名山、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六张“世界级名片”,国家公园体制把神农架的生态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被美国地理杂志推荐为“人一辈子不得不去的地方”,如何打造名副其实的法治神农架须认真考量。

  一、神农架历史渊源

  神农架历经变迁,留下了古老的文化,考古在朝阳河谷发现了距今120万年前的石器,红坪有距今10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古犀牛洞,阳日发现了距今2000多年的汉墓群,其历史演变和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有区域文化特色,即亚洲少见的山地文化圈——高山原生态文化群落,文化上是长江文化、汉水文化、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带。神农架林区是以大小神农架、神农顶等主峰命名,被誉为“华中屋脊”,1970年国务院批准将房县、兴山、巴东的24个公社和2个药材场、1个农场划为神农架林区的行政区划,是我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省辖行政区。神农架文化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文化的显著特点就是古老的山林特色,既保留了明显的原始古老文化的痕迹,又具有浓厚的山林地域风貌。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的发现打破了汉民族没有神话史诗的定论,对于中国神话学和楚文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神农架民歌的演唱形式、音乐色彩和语言艺术十分古老和丰富,闪耀着古楚文化的灿烂光辉,薅草歌声情并茂,明快悠扬;婚礼歌脍炙人口,趣味盎然;丧礼歌音色古朴,粗犷苍凉;民间小调抒情状物,盛情真挚。1985年在红坪、刘享寨相继发现了两块保护山林的石碑。红坪的护林石碑立于经坪西沟天门洞口的老岩石上,石碑约一米见方,上镌“严禁山林”四个大字,落款为清同治元年,距今有100多年;刘享寨南麓新大路垭的峰峦石壁上,石碑长83厘米,宽55厘米,刻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镌“严禁石木”四个大字,这两块石碑是神农架古代保护山林的“石碑双壁”。

  二、神农架法治文化建设状况

  为推进法治神农架建设,神农架出台《中共神农架林区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法治神农架建设的意见》,林区党办政办印发了《贯彻实施〈中共神农架林区委员会关于全面推进法治神农架建设的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方案》的通知,使法治建设深入开展。

  (一)探讨和研究法治文化理论。通过调查研究,撰写了《浅谈山区普治工作发展成效及问题对策》、《法制宣传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浅谈法治环境与依法行政的关系》、《浅谈司法行政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浅谈普法工作中的成效与问题对策》等调研报告,认真分析了以什么形式可以广泛而深入地使民众逐步接纳先进的法治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充分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

  (二)打造地方特色法治文化品牌。经过“一五”普法启蒙教育到“六五”普治活动,在探讨中除沿用培训、讲座、咨询和培养法律明白人等宣传形式外,利用神农架地方的薅草锣鼓、花鼓子歌、丧鼓歌和顺口溜等声情并茂、趣味盎然、粗犷苍凉、抒情优美等本土文化传播途径,把法律编排成薅草锣鼓歌、花鼓子歌和丧鼓歌,使法制宣传与古老习俗相结合,改变了村民集中授课枯燥无味、挤占农忙时节等方式,也鼓励和引导了法治文艺创作,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法治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改变了少数民众的不良行为方式。

  (三)推进“一月一主题”法制宣传教育。按照“一月一主题”要求,以《宪法》、《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分别确定“一月一主题”内容、途径和方法,制定主题活动安排表,精心设计有特色、有针对性的载体,明确单位、活动名称及月度计划,围绕村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法律以案释法,开展适合村(居)民特点的法制讲座、法律咨询、法制文艺等活动,深入乡镇、社区开展一次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活动,做到“一月一主题、一事一宣传”,确保宣传月月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月月有。

  (四)依托“乡村说事”助推法治文化建设。在全区8个乡镇开展“以案释法乡村行”活动,采用“点单式”服务涵盖家庭美德、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源管护、环境治理、农村妇女实用技能培训等内容,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小品、花鼓戏、快板等,讲师团授课结合典型案例与群众互动、现场排忧解惑,并通过制作宣传展板、横幅,在新闻、微信、QQ群大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暴法》等法律法规,群众受益面广、满意率高。

  (五)注重独特的文化浸润。编写“普法宣传歌”、“薅草锣鼓歌”、“三句半”、“快板”、“法制小品剧本”等,编印《法制文化集萃》和《民事纠纷案例》等法治文化读本,结合创建“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和大力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工作,扩大“法律六进”范围,推进宣传教育进“景区”、“林区”,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交通安全、服务旅游发展”专项“治旅、防火”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法治宣传教育拓展到了“旅游区”、“森林区”。

  (六)利用微电影滋养心灵。公民的规则意识、法治思维越来越强,在加深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感悟,发挥法治文化浸润心灵的作用,提高创建实效性,林区普治办在全区各乡镇、各行政机关、各行业和各事业单位中举办微电影作品征集、评选、展播、上报活动,收到了一定实效。

  三、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问题思考

  (一)普法短板问题。山区普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具体普法过程中还存一些短板, 仍然阻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如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多,流动性大,村民居住也分散,农忙时忙农活,农闲时大多外出打工,难以集中举办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法律素质导致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基础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二)责任机制问题。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少数部门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两张皮现象,认为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与自己无关,在实际执行中主动协调配合不够,对组织实施法治文化活动积极性不高,能拖就拖,检查时应付,影响法治文化建设进展,法治文化实践活动不能全面开展。

  (三)理论研究问题。法治文化建设是在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人们对法治的认识提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山区法治文化理论研究尚欠缺,只建设法治文化长廊和法治文化广场,山区不能与地貌相融合,不能与生态环境相融合,法治文化建设做到与山区环境成为一个自然和谐的整体,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应因地制宜,实地走访和调研,根据乡土民风民俗、人情风俗、人文环境、地貌、生态环境等不同特点,制定法治文化建设方案,为山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四、法治文化建设发展的几点思路

  1、夯实法治基础。法治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让法治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信仰、一种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必须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六个五年普法,山区人们法律的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也日渐形成,但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水平还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六个五年普法好方式仍需发扬,如集中培训不流于形式,本地文化传播法律的宣传大众化。同时还是要发挥好普法办的沟通协调、考核检查职责,探索新途径、新载体、新模式,落实好“谁主管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落实好法律六进整体协调活动,利用新媒体、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热线电话等做好普法宣传,落实好“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真正把制度、机制有机统一,有效推进法治体系建设,使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起来,夯实好法治基础。

  2、挖掘山区文化。神农架民俗风情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人文历史久远,以神农架为原点,西有秦汉文化,东有楚文化,北有商文化,南有巴蜀文化,各种文化溪流在这里交融,成为华夏民族四大文化种类的交汇地。本地群众和游客更需要了解深藏在林海深处的山区文化与法治文化的融合,深入挖掘山区本地文化,使更多的法治相声、小品、快板剧、薅草锣鼓和花鼓子歌等形式的法治宣传面更大、形式更多样,如神农架“花锣鼓”演奏形式简单,不择场地、场合,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打唱.歌手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有兴趣就可以唱,没有舞台也可以清唱,可以说是想唱就唱,走到哪里可以唱到哪里, 把“花鼓打到村头上,生产生活需法帮,法律知识来武装,理性认识勤修养,学法用法标兵当。”不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有神农架特色的本土文化,使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同时也是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用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法律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探索一套法制宣传教育新途径。

  3、凸显品牌建设。旅游农庄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用餐场所,更是一个法治文化宣传的阵地,神农架以神农氏传说和纯朴的山林文化为内涵,集奇树、奇花、奇洞、奇峰与山民奇风异俗为一体,以反映原始悠古、猎奇探秘为主题的原始生态旅游区,在法治文化品牌建设上应充分利用神农架旅游资源,打造好法治旅游农庄品牌。凸显法治旅游农庄品牌建设应围绕“法治生态伴我行”为主题,以神农景区农庄为策划对象,发挥旅游优势,在农庄集聚地,通过法治宣传与生态保护融入,让游客在农庄旅游吃住购玩行中潜移默化感受法治文化气息,体验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等法治文化元素。

  4、山水文化融合。神农架是中国内陆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的一块绿色宝地,它所拥有的在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富特色的垄断性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动植物区系成分丰富多彩,古老、特有而且珍稀。推进法治文化进景区、进森林区,必须将法治文化融入景貌、景石、景墙、景木等,通过顶层构思布局,对自然景观的特征和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作出正确分析,将法治文化贯穿整个景区建设的灵魂和主线,使山水与法治文化融合,集休闲、游乐、观光、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法治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景区、森林区法治宣传景观,让“人一辈子不得不去的地方”神农架,既能成为观赏自然风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益于人们身心健康,又能搭建法治教育的宣传舞台,还能像神农架古代保护山林的“石碑双壁”一样,留下保护石木的法治价值取向。

  (作者: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司法局 董定权)

中国法制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外雅宝路12号(华声国际大厦)1层 1 2 1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